俗话说,活到老,学到老。
人这一生就是学习的一生,而学习能力的高低,决定的将是一个人的未来走向。
如果你总是觉得学习很难,那就记住这三把钥匙,运用好它们,一起开启学习之门。
No.1——思能解惑
学习的过程,最怕什么?
答案就四个字:不求甚解。
不管学什么,如果总是浅尝辄止,只满足于一知半解的程度,那你肯定是无法把它学好的。
这也是不少人在学习中常犯的错。看了一些书,听了几节课,或者记了一点笔记,就以为自己已经学过了。
殊不知,学了从来不等于懂了。
伏尔泰有句名言: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考,你就会以为你知道得很多;而当你读书且思考越来越多的时候,你就会越清楚地看到,你知道得很少。
这就是没有带着思考性学习所造成的差距。
想学有所获,人就一定要有钻研的精神。要养成不断思考的习惯,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,从而了解问题背后的成因。
这个过程肯定会遇到很多瓶颈,但每突破一个难题,都将帮助你更好地解答疑惑。最后,只有对一项知识或技能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理解,它们才会真正为你所用,成为你知识体系的一部分。
否则,你学得再多,都不过是形式上的努力罢了,很难产生实效。
正如古语所云: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
一味地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,只会让自己迷惑而无所得;一味空想而不去学习钻研、积累知识,也会陷入困境而无所获。
学而思,学而行,行而至。
任何时候,在学习中思考,在思考中提升,都是自我精进最好的方式。
No.2——勤能补拙
很多人学一样东西,半途而废时,给出的理由通常都是觉得自己太笨了,学不会,所以才放弃。
但其实,静下心来审视,就会发现,与其说悟性不够,不如说你对学习的耐心和信心不足。
有句话说得好:以大部分人的努力情况,其实都还远没有到拼天赋的程度。
追求快速成长,希望能以最少的投入得到最多的成果,这是一种美好的期待。可一旦你在学习中抱着这样的想法,那就注定会学无所成。
因为所有的学习,从入门到精通,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投入和积累。
“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;不积小流,无以成江海。”
事实上,真正的聪明人,学习上都在用笨办法。那就是,以踏踏实实、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,去实现一点一滴的成长。
他们深知,世上从来没有捷径,通往成功最快的路,就是以勤为本,认真治学。
勤,真的可以补拙。
我写作到今天,经常会有学员问,老师,你那些金句是怎么想出来的,怎么可以写得那么好?
其实我自己很清楚,哪有什么天生的文采,每个句子都是我花了无数心思,一点点打磨、修改出来的。
一遍不行就两遍,两遍不行就三遍、四遍、五遍。哪怕天资确实差了点,只要足够勤勉,也一定可以有所悟。更何况,其实我们都不笨。
天道终酬勤,厚积才薄发。给自己多一点时间,肯下笨功夫,就没有学不成的事。
No.3——熟能生巧
可能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:有些知识点,明明感觉自己已经学会了,可到了实际要运用的时候,又变得模棱两可,似懂非懂。
原因就在于,你学得还不够扎实,并没有达到能将它灵活运用的程度。
有句话是这么说的:学以致用,方为学。
检验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,是学习到最后,你有没有把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。
换而言之,在学和用之间,还有一条很长的路要走。而要实现这个步骤,关键靠的就是熟练。
熟能生巧,巧而精通。只有先将所学的知识反复牢记,刻在脑里,印在心里,日后用起它时,才能得心应手。
欧阳修的《卖油翁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。
有个叫陈尧咨的人箭法很准,有一天,他在家门口练箭时遇到了一位卖油的老翁,正当众人夸赞他好箭法时,老翁却并不在意,说道:“无他,但手熟尔。”意思是,这没什么,不过就是够熟练而已。
说罢 ,老翁取过一个葫芦立放在地,用铜钱将口盖上,慢慢地用勺子把油倒进葫芦,油从铜钱的孔中注入,却不沾湿铜钱。众人纷纷叫好,老伯还是一句话:“我亦无他,惟手熟尔。”
生活中,我们常会羡慕那些拥有高深学问或精湛技艺的人。
但等到有一天,当你终于通过辛勤耕耘在某个领域取得一定成果后,就会发现,成功并无诀窍,只能依赖于熟能生巧。
古有四字箴言:知易行难。
开启学习目标很容易,难的是将它坚持到底,做到知行合一,实现知行转化。
这既是提升学习力的关键,也是引领我们抵达更高学习层次的前提。
博观而约取,厚积而薄发。
在学习这条漫漫长路上,愿我们都能用好这三把钥匙:思能解惑、勤能补拙、熟能生巧,不断精进,终有所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