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9日下午,马克思主义教研部潍坊校区在五号楼二楼多媒体教室(一)举办了题为“‘微德育’课程体系的创新实践”的学术讲座。讲座由思政教研室秦晓慧教授主讲,马克思主义教研部潍坊校区全体教师和部分学生参加。
秦晓慧老师的讲座以“微德育”课程体系的构建为研究对象,以“微德育”概念为切入点,包括“微德育”课程目标、课程内容、课程原则、课程途径以及课程成效等方面的内容,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德育课程体系。
首先,秦老师讲了关于“微德育”内涵的认识。我们通常认为,“微德育”就是微小的德育或直接称之为小微德育,是新媒体时代的一种全新育人模式。微德育注重学生参与,展现自身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;重视即时渗透,透过学生身边的故事发现其中的德育问题,向学生渗透道德知识,进而走进社会接触他人。既能丰富知识、增长阅历,又能愉悦身心、熏陶人格。
接着,秦老师指出,“微德育”课程从德育的目标、内容到德育的形式和手段等都在微型化:“目标微”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,一是把国家的德育目标分解为细小的、可以操作的、能够实现的目标,使德育目标具体化;二是把德育的整体目标层次化和阶段化。“内容微”也反映在两个方面,一是德育内容的切口小,抓住小节和细节,关注学生的“微需要”,解决“微问题”,重点培育学生最基本的道德行为和最基础的文明行为;二是内容浅而少,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。“形式微”包括两方面,一是在德育手段和方法上借助微博、微信等新媒体开展德育活动;二是学校的德育以时间在20分钟以内的微型德育课和微型德育活动为主体,注重“微交流”,突出“微感动”。
随后,秦老师根据微德育的特点和规律,说明进行微德育可以遵循以下原则:一是生活化原则。二是针对性原则。三是创新性原则。四是渐进化原则。以顶层规划为引领,以区域整体推进为重点,持之以恒地推动,确保微德育能够长期、持续开展。
最后,秦老师分享了“微德育”课程体系研究的成效:“微德育”微中见大,将德育不断细化,以微见著。将课堂作为主阵地,按照课程的要素予以研究,整合家庭、学校、社会资源,达成家校共育的德育新目标。让学生在直观感受的同时,触及心灵产生自我教育。“微德育”是基于学生的发展而设计,它目标小而精准,教育内容和形式则契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,提高了实效性。
本次讲座的开展,引发了各位老师对“思政课程”与“课程思政”协同育人以及我院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的“四个一”全员育人工作模式的进一步思考,“微德育”的做法简单易学、可操作性强、效果较为明显,易于推广。
